算法革命持續突破、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教育生態,成為教學創新的新機遇、新引擎和新范式。聚焦高校思政課敘事的特征轉變,技術基質賦能下的道以立本、法以善治、術以強技、器以融創,為構建高校思政課敘事的新形態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道以立本,?筑牢?價值根基的數字化復歸。高校思政課敘事創新的本質需遵循“道法自然”的底層邏輯,運用數字技術手段實現價值傳遞增效,將主流價值觀內化為技術賦能的根本遵循,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辯證統一。首先,要提升敘事的價值引領力。教師應調和技術革新與教育使命之間的平衡,確保主流價值觀無縫融入敘事全過程,增強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引領力。其次,要厚植敘事的價值承載力。對經典文獻進行語義挖掘,打造經典文獻的數字鏡像,構建動態知識圖譜,提升受眾對敘事內容的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,促進主流意識形態的具象化呈現。最后,要增強數字敘事的價值滲透力。利用數字技術算力及時捕捉學生的認知反饋,驅動思政課敘事策略迭代升級,實現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從價值輸入、認知轉化到行為輸出的完整鏈條。
法以善治,?驅動?算法治理的規則重構。“以人為本、智能向善”是數字技術的發展主線。在大數據時代,互聯網以前所未有的精細度實現了信息記錄的顆粒化深耕。智能算法,作為人機交互的基礎性技術中介,已形成從數據挖掘、語義整合、信息傳播的價值閉環。面對數字技術對認知場域的深度重構,在技術設計端,要致力于打破信息繭房與數字壁壘,拓寬信息視野,避免視野狹隘化。構建分布式內容池,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跨領域流通。在內容分發端,嚴格把控敘事內容的導向,深入探索智能媒介的話語構建邏輯。依托用戶畫像預測需求偏好,遴選高契合度的思政課敘事主題,實現供需精準對接,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效度。在質量管控端,建立多主體協同的內容審核機制,確保思政課敘事內容的準確性與權威性。
術以強技,?賦能?數字素養的能力躍遷。踐行“有道無術,術尚可求”的實踐論,構建師生雙向賦能的數字能力矩陣。一方面,教師群體需要實現從技術應用者到敘事設計者的角色跨越,掌握數據建模、情境仿真、跨媒介敘事等新型教學技能,立足教育目標規劃教學內容,針對內容特性適配教學方法,構建教師數字能力發展的系統性支持體系。另一方面,學生群體需要培養數字時代的價值批判與辨析能力,理性審視數字敘事。高校思政課應致力于使學生深入理解數字技術的運作機制,掌握數字敘事中價值傳遞的潛在規律,幫助學生提升在數字敘事中的信息解碼、意義解析、認知自主構建與價值導向判斷等綜合能力,為他們在數字時代中的成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。
器以融創,?引領?虛實空間的范式革命。秉持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的方法論,打造物理、虛擬、感知、社交四維融合的思政課敘事體驗空間。物理維度依托全息成像技術,數字化復現歷史場景、文化建筑等實體要素,構建人機物聯動的智能空間,打造虛實交織的沉浸式教學場域,實現教學環境對學習者行為的動態適配。虛擬維度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搭建多模態敘事場景庫,形成覆蓋政治歷史、文化傳統等主題的云端敘事矩陣,以數字智聯強化主流價值觀可視化傳播。感知維度以情感共鳴為切入點,借助虛實場景交替觸發認知遷移效應,動態調節敘事強度和呈現形式,創設記憶錨點聯結個體成長經歷與集體文化符號,促成情感共振下的價值內化。社交維度創建跨域交互敘事共同體,推動校地、校際等敘事空間互聯互通,建立虛實身份映射機制,在模擬社會情境中經歷具身、離身、再具身的認知迭代,最終形成虛實互嵌、主客協同的新型生態系統,在數字孿生場景中實現知行合一的價值共育。(來源:天眼新聞)